崇祯的改革币制和开源节流
2015-06-01 21:51:16 来源:证券时报 小 中
【经济钩沉】
越是走投无路的时候,政府就越要与民争利;越是与民争利,政治就越走向腐败,行政就越废弛。
王国华
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,一上台就遭遇了严重的经济问题。各地民乱四起,关外满洲频扰,兵饷不断增加,哪儿哪儿都需要花钱,而帝国的国库里,却越来越空虚,入不敷出。作为一国之君的崇祯,使用了以下办法救济:
一是改革币制。崇祯十六年下半年,户部用司务蒋臣上疏,提出了币制改革的具体措施,其中包括:尽快确定方案并颁行天下;详细核计新钞旧币的换算办法;新钞制作要精美;跟老百姓兑换新钞时要讲究诚信;早开铸局;设置高官来管理等等。崇祯认为很有必要,批示说,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那就赶紧实行吧。他让户部和工部即刻去办,此后还多次询问,并要求相关部门十天就向自己汇报一次。不过,如果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增加,光靠改革币制,如何扭转面临的困局?最大的可能就是变化一种方式,把老百姓兜里的钱转到政府自己的兜里来,对于此种做法,时人大多不以为然。
二是开源节流。所谓开源,其一是增加赋税,在多如牛毛的赋税中寻找新的增长点。崇祯十六年十月十一日,皇帝让户部开征烟酒税。原先,烟酒属于政府专卖,但基本上是有令不行,私贩现象非常普遍。政府现在明文规定,禁令解除了,但是在一两银子的交易额中要拿出三钱来上税,如有偷税漏税,除烟酒没收外,还要依律治罪。其二是卖官、赎罪。有人上书说,以前生员花钱进学,享受不到和正规生员同样的待遇,名字不列入官府序列中,捐学的人兴趣不大,因此,建议每年在固定名额之外增加十之一二,每名纳银二百两,和其他生员一起参加考试,考试成绩只论高下,不做取舍;关于花钱赎罪,以前,逆案、赃多未完者、封疆失事者均不许花钱赎罪,因此,刑部奏本,认为能够真正掏钱的并不多,请求从宽,允许原来衙门里犯罪的胥吏皂役们交钱减刑。崇祯同意了这个方案,但他担心赎罪钱被中途截流,交不到自己手上来,特意强调:京内赎买,需要到刑部交钱,外埠的,由抚按查等收取,需先行到刑部交纳,不能跟其他收入搞混了。这些开源措施,目标只有一个:搞钱。至于卖官和赎罪可能引起的社会问题,就顾不上考虑了。越是走投无路的时候,政府就越要与民争利;越是与民争利,政治就越走向腐败,行政就越废弛。饮鸩止渴,本为延缓生命,而实际上却加速了死亡的进程,法制遭受了破坏,蚁穴之匮,长河将崩也。
在节流方面,崇祯表现出了更高的姿态,他不但多次下“罪己诏”自我反省,而且以身作则,号召大家都来建设节约型社会。在给礼部的晓谕中,他说:“迩来兵革频仍,灾谨迭见,内外大小臣工士庶等,全无省惕,奢侈相高,越王章,暴殄天物,朕甚恶之!崇俭去奢,宜从朕始。朕于冬至、正旦、寿节、端阳、中秋及遇诸大典,升淀行礼,方许作乐,其余皆免。至浣衣减膳,已有谕旨。今用铜锡木器,以仿古风。其余金银各器,关系典礼者,留用;余尽贮库,以备赏赉。内外文武诸臣,俱宜省约专力办贼。”他还事无巨细地要求人们不能擅自穿用“红紫衣履”,普通老百姓不能随便穿绫罗绸缎,佩带金银首饰等,“衣袖不许过一尺五寸”,“器具不许用螺紫檀花梨等物,及铸造金银杯盘。”
崇祯认为罪己诏和减膳等行动应该能够打动人民,让他们跟着自己节省下每一分钱,充当军饷,抗击贼寇。可事实上,这跟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?甚至,跟他的臣下又有什么关系?崇祯的语气中,满含着对臣子们的指责,认为他们太过骄奢,不跟自己一条心。平民百姓凭什么要跟他一条心?你维护的是朱家的天下,是自己吃香喝辣的尊贵地位,平民百姓跟谁还不是为的吃口饭?他们不需要什么大志向,能维持生计就行。臣子们凭什么跟你一条心?在这种一脉相传的“私营企业”中,他们永远成不了主人翁,他们怀揣着的永远是打工心态。在你这里只为挣钱养家,自我享受,所谓“治国平天下”,只不过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,当不得真的!
(作者系深圳作家)